来源:媒体滚动
刘虎教授正在手术。(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杨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是人类的五大感官。我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中,高达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因此,眼睛的健康状况非常关键,且每个年龄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的视力挑战。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体系、智能化技术引领眼部疾病的筛查与治疗变革……《健康周刊》本期“江苏医药向‘新’进行时”专医院(南京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眼科主任刘虎,“看”目前眼科发展都有哪些新动向,又将给我们的诊疗带来哪些新变化。
1万个江苏家庭大样本,
追踪眼病发展“路径”
年8月,刘虎教授及其团队使用眼生物测量仪对名3岁儿童进行眼部生物学参数检查,旨在确定中国学龄前儿童眼睛生物特征参数的可测性、分布及其与屈光发育的关联性;年,以南京市雨花台区名36~48个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东部地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连续随访名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儿童,验证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用于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在国际权威眼科杂志JAMAOphthalmology重磅发布……刘虎教授的一篇篇论文,离真实世界很近。
“我一直认为,医生做科研必须瞄准临床问题,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诊疗水平。”刘虎表示。
“今年暑假,每天有20多个特殊的孩子来科室进行随访和筛查。”眼科总会在暑期迎来儿童、青少年就诊高峰。刘虎口中的20多个孩子,来源于一项特殊的“跟踪计划”——江苏出生队列研究。这项由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胡志斌教授及其团队于年初启动的研究,将1万个江苏家庭纳入了研究对象,开展定期跟踪随访,希望能系统地阐明环境、遗传、生活行为方式及医源性因素等对妊娠结局及子代健康结局的影响和机制。视力,是其中一项“观察点”。
“这1万个家庭,有自然受孕的,也有辅助生殖的,我们对每个家庭都跟踪了从备孕到孩子生长的全过程,建立了连续的视力档案。”刘虎介绍,项目采集了爸爸妈妈的备孕信息,孕期妈妈的生化指标、代谢组学、遗传组学等信息,甚至包括羊水成分、肠道菌群等数据,让医生们能够对儿童眼病的发生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还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