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白-金色裙子(左)、原图(中)、蓝-黑色裙子(右)
还记得年那条“火遍”网络的裙子吗?有人认为这条裙子是“蓝+黑”色,有人认为是“白+金”色,还有人上午看到的是“蓝黑”,下午看时就变成了“白金”。网络上对这条裙子究竟是什么颜色的争论,甚至让有的网友开始怀疑自己存在潜在色盲。
一条“普通”的裙子,何以在不同人眼里产生如此明显而广泛的分歧?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艾立坤从医学角度对此做出了解答。
图片来自网络
艾教授认为,围绕这条裙子开展的“蓝黑白金”之争的根源,主要是色温起影响作用。所谓色温,是指光源光色的尺度。艾教授介绍,每一束日光、一盏日光灯、显示屏等都有自己的色温,在不同色温的影响下,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就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在不同室内或室外环境、不同照明和不同显示屏的色温影响下,这条裙子的颜色视觉上就可能产生不同。
在这个案例里,不同的人身处不同的外部光线环境,面对不同的显示屏幕,在不同色温的影响下看到颜色不同,而同一个人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地点所看到的颜色,也可能因此不同。这些客观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色彩识别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视觉差异几乎不可能是因为色盲色弱等病理原因。”艾教授表示,人体感知颜色主要由眼睛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决定——视锥细胞负责处理色彩和细节。通过这类细胞发挥功能,每个正常人在色彩感知能力上可能存在微小差异,但总体功能基本一致,本身不可能出现大的出入。
目前人群中色盲色弱患者绝大多数都是红绿色盲,蓝绿色盲比较少见,这种“蓝黑白金”的认知差异更加不符合色盲色弱的临床反应。而对于某些专家所认为的,在这一案例中“视网膜对光线敏感度高,夜视能力更强的人可能更易看到蓝黑”的说法,艾立坤认为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专家介绍艾立坤
医院眼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眼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斜视弱视治疗及科研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疑难斜视的治疗,如视疲劳引起的复视,斜视,鼻窥镜术后引起的医源斜视,外伤等原因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先天性斜视,特殊类型斜视,甲状腺眼病引起的斜视等有深入的研究及经验。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博士后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相关专业论著多篇,参编多部相关著作。持有眼外肌止端锁扣镊、弱视防偷看眼罩专利2项。获荷兰眼科协会国际青年小儿眼科医师奖学金、国际眼科协会(IFOS/ICO)国际优秀青年眼科医师奖学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总工会自主创新三等奖。
来源:光明日报、Wired(记者:杨舒、AdamRogers)
责任编辑:邢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