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晓丽连续性斜视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和

Hey~

我们又见面了~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07.05

前言

在金陵斜视与儿童眼病儿童眼保健高峰论坛暨第十届斜视、弱视及儿童眼病研讨班,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亢晓丽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连续性斜视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治疗》的主题演讲,下面是亢晓丽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

亢晓丽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医院眼科行政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协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眼科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

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视光学及视觉科学杂志编委

01

连续性斜视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连续性斜视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治疗。连续性斜视这个名字来源于英文的直译,基本概念是:在原发性斜视的基础上发生了相反方向的斜视。相反方向的斜视,绝不仅仅是说内斜视变成外斜视,外斜视变成内斜视。如下图所示,眼球有个假想平面,在这个平面上有假想的x,y,z三个轴,眼球沿着这三个轴,发生水平方向的连续性斜视,垂直方向的连续性斜视,旋转方向的连续性斜视。有的时候是单一的内斜变成外斜,外斜变成内斜,有的时候就是混合的,例如垂直斜视,左眼高变成右眼高,内旋变成外旋,可能就是一个混合性的。这是从概念上来解释。

大多数发生在斜视术后,其他的情况也可以发生,例如自发性的,光学矫正后,视觉训练后,肉毒素注射后。

从发生率来讲,绝大多数发生在手术后,连续性外斜视与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率是差不多的。连续性外斜视,也就是在内斜视矫正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都采用内直肌后徙这个首选术式。当后徙量大于7mm的时候,这时候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升。而连续性内斜视,单眼的退缩率要高于双眼单纯外直肌的后徙术。

自发转变的也有,但是非常少见。有的孩子可能小时候有小角度的内斜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远视度数逐渐消失以后,小角度内斜自发性变异了,慢慢变成连续性斜视,这种很少见。大多数在屈光矫正后,他可能有调节性的内斜视,矫正以后,间歇性外斜视就表现出来了。

02

危险因素

从危险因素上说,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脑子要多想几个可能性。如下图所示,我都罗列出来了。例如有肌肉滑脱;手术量的设计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还有手术方式的选择等,不同类型的斜视手术的选择方式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肌肉滑脱

最近几年提得比较多的就是肌肉滑脱。肌肉滑脱是指:肌腱纤维从肌肉止端收缩,肌腱并未直接附着于新的巩膜的肌肉止点。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肌纤维及肌肉鞘膜完全滑脱,可能的原因是手术没缝合紧,或者是缝得较浅,巩膜口撕脱了,肌肉就退回去了;第二种是仅肌纤维滑脱而肌肉鞘膜仍附着于巩膜,可能的原因是你缝的时候过于靠近断端,把鞘膜缝得很好,但是肌纤维退回去了;第三种是StretchedScarSydrome,中文名为拉伸瘢痕综合征。

二、拉伸瘢痕

拉伸瘢痕是一种无定形的像肌腱一样的瘢痕组织,非肌腱或者肌肉组织,位于巩膜新的止端与肌肉纤维之间。在病理上也很难确定这是肌鞘还是瘢痕组织。下图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连续性内斜视患者,手术的时候我们本来是按照连续性内斜视的常规手术来做的,但手术当中发现不对,大家看后面这段很规则,到中间这段就是瘢痕组织,本来想给他做肌肉加强,但是发现其实这段是个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的力量与肌肉组织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整个手术设计需要调整,这就属于拉伸瘢痕。这种情况不是急性,一般在术后眼位很正,或者稍微有点内,但慢慢地它就越来越内。比如你做外直肌后徙的时候,形成了拉伸瘢痕,相当于你的肌肉往后退了。那么这个肌肉的力量就越来越弱,越来越往内直肌方向走,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属不属于拉伸瘢痕,一般在术中探查才会发现,你在临床上是很难看出来的。其实它的发生率还是蛮高的。

三、手术过矫设计

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手术设计问题。尤其是外斜视,大家知道外斜视有个回退倾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回退,会出现一定的外斜视复发,基于这一点,临床上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外斜要过矫一些,内斜要欠矫一些,但是你很难确定过矫量,要多少才能与它回退的趋势相吻合。所以一旦过矫量与回退量不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连续性内斜视。这种连续性内斜视,如果度数小,可能会有一批人逐渐恢复到正常眼位,但是有一批人并没有恢复到正常眼位,甚至随着时间延长,这种连续性内斜视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这种过矫设计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设计方案。

手术的过矫设计可以看成是连续性内斜视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术后,当他的内斜视度数大于15个棱镜度,这种连续性内斜视很难指认。对于低年龄幼儿,他的双眼视觉发育不成熟,他的外斜纠正之后,本来他的外斜是间歇性外斜视,对视功能的影响不大,但是一旦出现这种连续性内斜视,长时间不能恢复正位,双眼视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所以手术量设计需要谨慎。下面这几种情况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例如真性外展过强,就是往远看斜视度数大,往近看斜视度数小,外斜视手术设计一般以往远看测得的最大斜视角作为基本参照,这样你往近看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过矫问题。尤其是他伴有高AC/A的时候,他往近看调节力增强以后,内斜更厉害了。所以对于真性外展过强,一定要注意它的AC/A还有手术量的设计要适当保守一些。

还有侧方注视非共同性,什么叫非共同性?共同性斜视是各个方向的斜视角度是相近的,各个方向的斜视角度不相近可考虑非共同性。侧方位非共同性就是你往正前方看度数大,往两方看度数小。侧方位非共同性很多人是不查的,就会出现有些医生按照正前方的度数设计手术量,但是稍微一转位的时候就会出现过矫。这种过矫会慢慢祸及到内直肌,内直肌会越来越短缩。所以对于侧方位非共同性斜视,术前最好要做一个评估,还要查一下侧方位斜视角。

还有就是远近斜视角不等,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就是集合过强,集合不足型,看近大看远小,这种外展过强的比较少,但在手术量的设计上也是要慎重。A-V征,尤其是微型斜视,它往往有斜肌功能异常。斜肌手术之后会导致眼位往里去,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个量,就容易出现过矫。还要注意一个倾向,A-V型斜视检查的时候,小孩的头位一定要摆正。经常我助手查完之后我再查,他测的度数总比我测的大,后来我发现这孩子是倾斜头,用上方看。这样术后肯定往下方看往正前方看的时候就会过矫。所以A-V型斜视也是需要非常注意的。

DVD、DHD这种情况就是斜视度数不稳定的,术后或者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在设计的时候需要非常审慎,相对要保守一些。

理想的手术效果就是,如果术后出现一定的过矫,最好是在10个棱镜度以内,并且术后两周内恢复到正位。如果超过两周还没有恢复到正位,那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了。

四、斜视手术方式及手术量

间歇性外斜视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JangJH,ParkJM认为单退缩的术式过矫率相对要高一些,就是同等量的斜视量,你采用单退比双退的过矫发生率要高。同样的斜视采用同样的手术量,在单条肌肉手术上这种过矫不会发生,甚至可能是欠矫。同样的斜视量,我采取双外退,或者采取单退单缩,这两种术式也有比较过,最后的结果是单眼的退缩术过矫发生率会比较高。

下面是详细的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单眼退缩术的过矫发生率是比较高的。

内斜视

内斜视做得比较多的是内退。GaneshA认为,大于7mm的后徙术,内斜视出现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率会变高。对于低龄儿童而言,做大于6mm的后徙术,内斜视出现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率会变高。所以我们内直肌后徙术的量一般不会超过7mm。FisherMR曾观察,当内直肌后徙达到赤道后2mm时,眼位外转会立即出现;当内直肌后徙达到赤道后1.6mm时,后期逐渐出现眼位过矫;当内直肌后徙到赤道后1mm时,未观察到眼位外转变化。所以内直肌的后徙量不要强调超长后徙。还要注意三条及以上的肌肉的手术,远期出现内斜视向外斜视发展的机会大大增加。

五、其他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也属于危险因素之一,Pratt-Johnson发现小于4岁的外斜视患者更容易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所以低龄儿童即使是间歇性外斜视,如果发现没有影响双眼视功能的时候,建议把手术年龄推迟。但如果影响到双眼视功能了,这时候手术的设计上一定要很审慎。

屈光不正也是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远视眼,术前不进行屈光矫正,他的调节力很强,手术按正位设计,术后不进行光学矫正就会发生内斜视。术前进行屈光矫正是非常重要的。我前段时间连续收了几个病例,医院的,我也很奇怪,都有-度的远视术前没有矫正,术后出现连续性内斜。术后医生也没让他们戴镜观察一段时间,外斜变成大内斜,家长和医生都很着急,医生观察一两个月之后就说马上要手术。其实合理的方案应该是给他进行屈光矫正,充分矫正之后再观察,这个连续性内斜视与屈光有没有直接相关性。所以,有屈光因素的一定要术前进行屈光矫正。

还有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有斜肌的问题,如果你做下斜肌矫正术之后,它会有内缩的作用,再加上原有的外直肌手术设计的这个量要适当的收一些。在最近收的这几个病例里面,除了有屈光问题,都有下斜肌亢进的问题。医院为什么没有同时检查下斜肌的问题,仅仅解决一个低眼位外斜的问题。所以,如果术前发现有斜肌问题,有垂直斜视,有A征有V征,在设计手术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进去。

至于弱视与它有没有相关性,双眼视力在相差太多的时候,会影响到双眼的同时视功能。那么要尽量等双眼视力平衡一些,再考虑手术。双眼同样的弱视是否对斜视有干扰?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定论。

03

预防

一、共同性外斜视

在预防上,主要说的是术前的设计。共同性外斜视术前设计目标是:术后眼正位,促进功能治愈为基础,手术设计既不欠矫也不过矫。具体如下:

(1)间歇性外斜视:测到的最大斜视角进行手术量设计

(2)以看远原在位斜视度为主要参考

(3)充分考虑融合范围,三棱镜耐受等

(4)幼儿(5y):弱视丧失双眼视风险高,保守设计

(5)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可适量增加

(6)合并斜肌减弱手术:手术量适当减少

(7)中高度远视/中高度近视:手术量适当减少

(8)其他手术量设计尽量保守:真性外展过强合并高AC/A、侧方注视非共同性、弱视、视功能不全、A-V征、DVD

二、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术前设计,具体如下:

(1)充分考虑屈光因素(sc/cc),充分足矫配镜。我现在接到很多外地来的患者,可能有些医生不是搞这个专业,怕孩子戴足矫眼镜不舒服,家长也不愿意戴那么高度数的眼镜,医生就人为的降了度数,所以我又重新给孩子配镜,戴足矫眼镜,要观察4-6个月,这是个标准。

(2)以看近原在位及测得的最小斜视度为主要参考

(3)“eatprism”吃三棱镜现象(Krimsky定量)

(4)低年龄幼儿(4y):保守,适量减少

(5)紧张性集合:适量减少

(6)合并斜肌减弱式:适当增加手术量

04

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在初期,连续性内斜视还可以非手术治疗,也就是保守治疗。

1、单眼遮盖或交替遮盖可防止弱视,减少双眼调节集合。

2、高AC/A患者,可局部使用缩瞳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枢调节性集合反应,也可以给他戴双光镜。

3、远视患者,要早期进行远视屈光矫正,术后如果你发现他还有过矫,给他戴上离焦眼镜还差一点点,有些患者我就会采用过矫,过矫大家都不接受,因为会模糊,我就给他加一个下加光,这样给了他看近的时候需要动用的调节,尽管他不是高AC/A,但下加光会减少他看近的时候的调节,对于他小度数的过矫内斜视有帮助。我们临床观察发现戴了过矫下加光眼镜的这些患者,斜视度数慢慢的就恢复正常了。

4、三棱镜对于早期过矫的连续性内斜视及维护双眼视,减缓复视症状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人戴三棱镜一段时间以后,是可以恢复正位的。

还有一部分人是有自愈倾向的。你要分析什么情况下孩子可以慢慢恢复正常,但首先你手术设计的量是不大的、合理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手术治疗

连续性外斜视

如果你原是内斜视,做的是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的术式。若出现连续性外斜视,那么你要把后徙的肌肉复位,量不够的时候,再联合外直肌后徙。在手术当中,要确认患者是否出现了内直肌滑脱,一般再手术的成功率还是蛮高的。最后强调,这种连续性外斜视的二次手术最好能安置调整缝线,这在国外很普遍,这并不是说某些医生的技术问题,而是为了减少再次手术的次数。

精彩文章:

李莉:儿童眼镜验配的临床体会

张伟:上斜肌麻痹手术值得







































白癜风怎麽治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gongjiaoyu.net/yczz/3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